中國不缺乏“大個頭”的企業,但中國缺乏真正創新能力的企業,很多中國企業只注重了財務數字,而忽視了價值創造。到目前為止,中國還缺乏偉大的企業出現,一切緣由就是創新意識匱乏。雖然華為的發展給中國企業帶來了一些觸動,但是類似華為這樣的企業還是太少太少。
無論在任何時代,企業經營必須具備哲學的思維和社會價值觀的視角,而不是盲從潮流。很多企業的創新只停留在產品滿足市場需求的低層面,而少有企業的創新是在社會或者思想層面。這并不是一個“高大上”的問題,而是一個哲學問題:如果獲得持久發展的價值,就不能盲目跟風建立一個沒有特色的企業。
互聯網與中國制造業一樣,核心技術被發達國家所掌握,中國處于互聯網產業的下游環節,中國“先進的”是互聯網應用領域而非核心技術研發領域。由于這些核心技術是“抄”自于西方發達國家,以至于C2C有“Copy 2 China”之說。很多成功的互聯網企業身上都或多或少地折射出了美國互聯網公司的影子。 經過了20多年發展,互聯網在某些應用技術中形成了一些優勢,但是從整體上來看,中國本土互聯網技術創新主要集中于應用的完善與改良,除了少數巨頭企業,很少涉及核心技術的研發。
互聯網的井噴發展并不是技術的推動,而是中國巨大的人口需求造就了互聯網在消費領域里的繁榮。接下來的后工業時代,中國產業的發展必須根植于深度創新和數字改造的能力上。
重構戰略、進行開放式創新是當今企業超越競爭的核心法則,也是國家未來經濟發展戰略中的核心理念。
無論任何背景下,企業的發展都不該偏離本屬的核心創造價值。特別是互聯網時代,企業的邊界已經完全開放,企業就必須更精準的回答:您的企業為什么比競爭者提供的價值更優和更持續。
任何事物的發展,如果不從本質的層面去解決,都會是曇花一現。隨波逐流做出來的事情不會持久。我們只有看透商業的本質,我們才能看清互聯網時代企業發展的內核,也才能夠用好互聯網,因為任何技術的變革、社會的進步,都離不開哲學和思想的范疇。
正如華智晟遠董事石澤杰先生所著的《商業模式創新設計路線圖》(中國經濟出版社出版)一書中所述:傳統的內部創新已經無法使企業保持競爭活力,企業在把握客戶的核心需求之后,將內外部進行系統開放,將各個環節開放給更多的合作伙伴,建立開放式思維,形成開放式創新的平臺;最前沿的戰略研究大師加里·哈默爾在《競爭大未來》一書中也指出:企業必須打破舊有的思想框架,以積極開放的胸懷去思考、接受不同的經營架構,把握未來趨勢、建立戰略架構、組織核心能力,從而在創新中掌握競爭優勢。
創新驅動的發展方式已經迫在眉睫。習慣了粗放式發展的企業如果不想被洗牌,必須重新思考創新、技術以及發展之間的辯證關系。越是危機時刻,越是創新的*機會。但是,創新變革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企業必須將“創新”二字貫穿于思維、理念以及行為之中才能獲得意想不到的結果。
*創新力的企業永遠是那些高瞻遠矚的企業,它們依靠在經營過程中形成的獨特的文化基因,構造了一個有創造力的環境,不斷容納創新因素進入;*創新力的企業不以短期利益所動,而是以人為本,堅定不移地堅守自己的價值陣地,考慮的是產品和服務如何影響社會、如何創造社會價值;*創新力的企業具備自我變革的驅動力,以驅動市場的方式來主動挑戰每一次環境變化,而不是被環境變化所驅動。
中國經濟增長的動力已經由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信息經濟時代的發展模式由集中控制轉向大眾創新,盡管新產業、新形態、新模式的規模還不夠大,卻代表了中國經濟的未來。*總理*2015年4月23日在福建泉州調研時強調:“‘互聯網+’未知遠大于已知,未來空間無限。每一點探索積水成淵,勢必深刻影響重塑傳統產業行業格局……”
在快速變化的環境中,中國企業不但要洞察商業本質,還要構建隨時應變的生態系統,以前瞻性的商業洞見和靈敏性的商業嗅覺,敏銳的奔在行業前沿,抓取發展潮流,構造開放的戰略布局,嫁接整合外在的伙伴支持,借力借勢迅速邁向新的臺階,成為二十一世紀中國*價值、*創新能力的偉大企業!
轉載://cqdwzx.com/zixun_detail/2944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