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學習論本質上是一種行為理論,它試圖解釋社會情境中人的各種行為是如何起源的,以及控制某種行為是否表現出來、如何發生化的調節機制。它是在批判傳統行為主義的機械論模式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行為主義最初的研究模型取自巴弗洛夫的制約反射學說和桑代克的「情境反應聯結學說」。
巴弗洛夫的制約反射學說旨在闡明高級神經活動的規律性,但行為主義曲解了它。曲解后的制約反射學說和桑代克的「情境反應聯結學說」都強調環境對行為的決定作用,而忽視有機體(人)的主體因素對行為的決定作用,使他們永遠脫不了理論與實踐兩方面的困境,新行為主義亦是如此。
在基本上,班杜拉的學習理論是反對斯金納的「環境決定論」的。班杜拉強調,僅只環境因素并不能決定人的學習行為,除了環境因素外,個人自己對環境中人、事、物的認識和看法,更是學習行為的重要因素。換言之在社會環境中,環境因素、個人對環境的認知,以及個人行為三者,彼此交互影響,最后才確定學到的行為。人的行為不單是內在力量的驅使,人所學到的行為,也并非純因行為表現后受到外在環境的控制。人受環境中其他人的影響,人也能影響環境中的其他人,因此提出「三元交互決定論」。
三元交互決定論(Triadic Reciprocal Determinism)將環境因素、行為、個人的主體因素三者看成是相對獨立、同時又交互作用從而相互決定的理論實體。其中,個人的主體因素包括行為主體的生理反應能力、認知能力等身心機能。所謂交互決定是指環境、行為、人三者之間互為因果,每二者之都具有雙向的互動和決定關系。
(一)「PB」
代表人的主體因素與行為之間雙向的相互影響和決定關系。人的信念、期待、意向、自我概念等認知因素往往強有力地支配并引導行為,即人怎麼想就會怎麼做。但人是理性的,他的理性能力不允許思維朝任意方向發展,而必須與世界維持同一,這就是通過行為及其結果的回饋作用實現的。因為行為總是指向一定的對象,并旨在改變對象的存在方式,使之達到了主體的目標,表明其思維是合理的;如果行為未達此目標,則表明其思維未能把握對象存在方式的規律性而須調整和糾正。所以行為結果帶有資訊價值。所以,一方面思維決定行為,另一方面,行為及其結果反過來又影響并最終決定思維的內容與形式,二者之間具有雙向的交互決定關系。
(二)「EP」
代表環境因素與主體因素之間的雙向交互作用關系。在環境與人之間,不僅環境決定人,而且人也決定環境。在社會情境中,這種雙向決定關系表現得尤為明顯。不僅人的信念、期待、情緒反應習慣、認知能力等的發展與變化,是示范作用、社會勸導等社會影響力的結果,而且人又以其生理的、心理的以及社會的主體特徵引響到他的社會環境。比如,人們往往以不同的方式來對待不同年齡、性別、種族、身材特徵的人,或反過來說,個體的這些生理意義上的主體特徵由于文化、社會習俗等的作用,能夠從與他交往的他人引發出不同的反應,從而在他採取某種行為之前預先地決定了他的社會環境。社會心理學研究更清楚地表明,個體的社會環境往往是其人格特徵的產物,如古板而盛氣凌人的人,不管走到那裡都不受歡迎而造成緊張的社會氣氛,而幽默熱情的人,即使在陌生的環境裡,也常為歡聲笑語所伴。社會角色作為個體的社會特徵,也以類似的方式決定了個體的社會環境,又通過個體感覺系統反過來影響、修飾著他對社會、他人和自己的看法,二者互為因果。
(三)「BE」
代表行為與環境之間的相互決定關系。行為作為人與環境之間的關系的仲介,是人用以改變環境,使之適合人的需要而達到生存的目的,并改善人與環境之間的適應關系的手段,因而它不僅受人的需要支配,同時也受到環境的現實條件的制約。有什麼樣的環境條件,就要求行為採取相應的方式,否則行為將與現實的環境條件不相關而無效。例如,面臨A型肝炎病毒流行這一危險現實環境的人們,就要採取飯前、便后洗手并服用板蘭根藥液等預防行為;處于冰天雪地的北極圈內(如愛斯基摩人)的人們,形成了漁獵、狗拉雪橇的生活方式,并創造出不同的語彙來表達「雪」這一自然環境因素(Whorf,1956);在嚴重缺水的戰場上,受傷士兵不得不飲用戰友的尿液,如此等等,都表明現實的環境條件決定著人的行為方式。但是,環境并不是一個必然地以某種固定的方式來影響人的僵硬的實體,對人而言,它們的一個重要屬性是潛在性,即一個環境因素是否對人產生影響,取決于人是否採取某一行為將它激發。例如,全部社會化手段的存在,對某一個體而言,構成了他的潛在的社會環境,只有當個體採取某一行為將它們啟動之后,它們才會對個體產生影響;一個政治家發表電視演講,作為人們的潛在生活環境,只有在人們打開電視機并傾聽其演說之后才構成人們的現實環境而影響人們;火爐并不倫人,只有當某人碰觸它之后,它才會傷人,如此等等。正因為行為與環境之間具有這種雙向的交互決定關系,所以人既是環境的產物,又是環境的創造者。人通過自己的行為與環境發生聯繫,并決定了這種聯繫的性質和內容,從而決定了他感知、體驗到的是什麼樣的環境。正是它所感知、把握到的環境因素,決定了他未來將採取什麼行為,因此二者是相互決定的。
當環境的限定作用較弱時,個人的主體因素就會被凸顯為主要因素。例如在購書行為中,儘管書店為每個讀者提供的環境是相同的,但是某一讀者購買那一類、那一種圖書,則受其知識背景、職業要求、閱讀偏好等個人因素決定。
在一般情況下,三個交互作用因素之間具有高度的相互依賴性。電視節目的觀看為此提供了一個典型的例證。儘管電視頻道的設置為每個觀眾提供的潛在的電視環境是相同的,但由于不同觀眾的生活背景不同,他們會在不同的時間選擇不同的節目觀看,從而對每個觀眾而言,他們的現實環境是不同的。現實的電視環境的不同又逐漸培養了每個觀眾獨特的欣賞偏好,即不同觀眾喜歡看不同的電視節目,觀眾的欣賞偏好又決定了他選擇什麼節目觀看的行為。同時,由于電視具有商業價值,電視節目的製作又受到觀眾欣賞偏好的影響,從而使得電視系統為觀眾提供的潛在電視環境發生變化。這裡,電視環境、觀眾的偏好及其觀看行為三者之間的交互影響就具有高度的相互依賴性。(高申春,民90)
事實上,心理學的不同分支或流派都是選取環境、人、行為三者之間的某一關系作為自己的主要研究領域。如存在主義心理學、認知主義等主要關注于人的體驗、觀念等如何決定人的行為,以及二者之間的關系;認知社會心理學則考察了個人的主體特徵如何引發他人的反應,從而決定其社會環境,以及這一社會環境又如何決定行為主體的行為反應與認知狀況的過程;而行為主義心理學,則嚴格地將自己的研究限于探討環境如何決定行為的機制方面等塑造。班杜拉認為,從「三元交互決定論」的觀點來看,儘管這種研究工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心理活動的因果規律性,但是由于現實的人的心理活動正是環境、人的主體因素和行為三者之間的交互作用過程,將理論分析只限于三元交互系統中的某一個交互作用關系的心理學研究,必然不能充分地解釋人的心理活動及其行為規律,特別是當三元交互系統中的三個交互作用關系都在起作用時更是如此。例如,對社會交往關系中的行為主體而言,他的心理活動與行為規律就不僅僅是由他的行為和他所處的社會環境之間的交互作用關系決定的,因為他在採取某一行為之前或同時,他也在思考他的行為會引發出別人怎樣的反應以及這一行為最終會導致什麼樣的結果。思維作為認知的因素,也參與調節他在社會關系中的行為表現,從而使他的行為既受到即時的效果影響,也受到長時間以后可能會出現的結果的影響。
轉載://cqdwzx.com/zixun_detail/31902.html


